荆门市城乡规划局“十三五”规划思路

发布日期:2020-09-08 15:24信息来源:市城乡规划局

  “十三五”规划工作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围绕《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实施目标,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市域城镇发展,加快“一主三副五轴”城镇体系格局的形成,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突出中心城区地位,完善城市功能分区,拓展产业空间,促进产城融合,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套,严格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着力建设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城镇示范带建设,支持重点镇、特色镇规划建设,加快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创新服务理念、坚持依法行政,推进规划测绘服务的法治化、数字化、效能化,更好地服务荆门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三五”规划工作总体思路:

  (一)更新规划理念,谋划城乡发展新思路。根据荆门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转型时期的特点,围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 明确新时期下城乡规划测绘工作的新要求、新角色,更新规划观念,将新型城镇化、全域规划、城乡统筹、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生态城区等城乡规划新理念、新提法与“中国农谷”、“柴湖振兴发展”、“四个荆门”等省、市战略的深化实施结合起来,合理配置和统筹规划城乡空间、人口、设施等各类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发挥规划综合性、引导性、控制性作用,为转型时期“四个荆门”建设夯实基础。

  (二)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围绕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中国农谷”等国家、省级发展战略,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编制荆门2049城市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在市域范围探索各层次规划区域统筹,优化“一主三副五带”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研究不同类型城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规划形成等级合理、分布有序的新型城镇结构,打造成布局科学、功能完善、产城并进、生态宜居、集约节约的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样板区。

  (三)强化中心城区地位,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

  1、优化功能分区。从区域和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根据城市整体功能设计,围绕城市“一心四区”的空间结构,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分区,推进城市老城区、新区、园区组团式发展,深化分区规划、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在用地布局、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规划以及景观、建筑风貌等内容上协调,着力构建“三城五镇”的新格局。

  2、拓展产业空间。突出新区、园区产业特点,组织园区、新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拓展新区、园区空间,清晰产业定位,优化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中集聚,引领漳河新区围绕通用航空产业打造爱飞客镇;引领高新区围绕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和环保、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引领化工循环产业园围绕石油化工产业打造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引领东宝工业园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同时,加快新区、园区金融、商业、物流等服务业发展,优化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并推进掇刀与高新区、东宝工业园与老城区一体化进程,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加快产业新区向城市新区的转变。

  3、完善服务配套。

  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内外交通,调整综合交通规划,加强道路新建、整治规划方案设计,合理规划中心城区汽车客运站、公交换乘中心、高铁线路及站址,并统筹综合物流项目。

  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研究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廊道和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和规模,完成地下管线和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统筹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热力、信息化等专项规划。

  科学布局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三馆一中心”公共建筑规划建设,完善金融商业网点布局,优化公共社会服务资源。

  4、强化生态保护。围绕“生态立市”,根据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心四区”、“三面山水”空间格局、景观风貌等内容,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控制城市空间形态和开发建设,促进城市特色和城市整体风貌的形成。按照“四线”规划内容,开展绿地系统等规划编制,强化“四线”管控;编制中心城区生态廊道规划、竹皮河全流域规划、总干渠生态景观带规划,打造城市新景观;完善市民休闲空间,合理布局街头绿地、小游园项目,规划城市湿地公园,开展采空区、采矿区生态治理规划,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切实做好名城、名镇(村)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展现荆门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魅力。

  (四)统筹城乡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继续做好两大省级战略规划服务,服务农谷“一谷双核多点支撑”总体布局,加快推进“三区三中心”规划。以五条城镇带(围绕武荆高速城市空间延伸轴,构建牌楼、石牌、柴湖、钱场等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围绕荆新公路生态农业发展轴,构建团林、沈集、高阳、官垱、李市等生态农业示范带,围绕襄荆高速传统产业发展轴,构建胡集、磷矿、双河、石桥驿、子陵、麻城、五里、十里的产业转型示范带;围绕皂当公路特色城镇发展轴,构建冷水、文集、九里、东桥、永兴、曹武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围绕大洪山环线生态文化旅游轴,构建易家岭、太子山、石龙、孙桥、绿林、客店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为纽带,抓好省级以上重点镇和各类试点示范镇规划编制,2016年底完成镇域规划编制工作,并推进毛李特色水乡生态镇、旅游名镇罗店镇、客店镇、纪山镇、马河镇等规划项目实施。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设引江济汉沿线美丽乡村、大柴湖美丽乡村、杨竹流域江沙线美丽乡村、掇刀区美丽乡村等;加强名镇名村历史文化保护,做好东桥镇东桥村等现有农村特色村居保护;继续高标准抓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2017年底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五)创新服务理念,建设法治、智慧、效能规划。

  加强规划研究。按照城乡一体、全域管控、部门协作的要求,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逐步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按照《湖北省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荆门实际,研究城市设计与不同层次法定规划衔接的问题,研究城市设计管控措施,强化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塑造城市风貌的约束和指导,将城市设计转化为规划实施阶段可操作的管控手段。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健全基层规划管理机构,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坚持依法行政。完善以规委会为核心的规划审批机制,加强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规划设计条件、建设项目选址、建筑方案技术指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涉生态环境项目审批、城市新区开发和棚户区改造规模等内容重点管控。全面开展规划督察工作,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情况进行督察,并在各县(市)启动建立并实施乡镇城乡规划督察制度,推进规划督察工作的全覆盖。

  推进数字管理。发挥“规管一张图”制作,实现规划编制实施的智能化;加强“荆门规划”公开公示等栏目的优化,完善“荆门规划在线”网站公示、公告形式和内容;完成主城区卫星影像图及三维数据更新,拓展“数字荆门”在“智慧城市”、互联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测绘成果保密和地图市场管理,严格地图市场及互联网地图的监管。

  (六)加强队伍建设,塑造规划测绘行业新形象。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学习培训、岗位锻炼、榜样模范能力素质提升“三个工程”。同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切实加强“四风”作风整治,严肃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营造良好的创业、干事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干事、干练、干净的规划测绘队伍。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